遁遁

琴棋书画,样样不通

遁遁的诗歌杂谈之一——当我欣赏诗歌时我在想什么

文/遁遁

       既然用了这种噱头性标题,自然也要模仿一点话语,文章将会很长,分好几次发出,本次发出前已经检查了好几遍,自觉没什么问题了,如果有争议或疑问可评论可私信可提问,其实我也不一定知道答案,反正我凑合着写,您凑合看,那么让我们现在开始吧。

 

前言

 

       俗话说,任何微不足道的事情,只要一直做下去总能产生些许感悟,我相信所有的创作活动也是如此,正所谓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来也会吟。”就是这个理,因此真正有心进行实践,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明悟,将这种认识重新转换到实践中,不仅对于创作大有脾益,也符合认识论的要求。

       推及到诗歌上更是如此,人们常常认为诗歌是一件非常私人的行为,但当它被拿出来放在众人面前时,就会自然形成相应的鉴赏与审美,这是任何一个作品都具备的特性,对内和对外,对内是自我的,对外是其他人的,如果一个人只要求作品上只有自己那一部分,而不希望其他人将意识延伸过来,那最好就不要将作品放到大的区域内。

       因此,当我欣赏诗歌的时候,必定是欣赏一首被公开发表的、允许大众用自己意志去填充的作品,而被我自身放出来的作品,也必定是允许大家肆意联想、任意感悟的。

       确定完要评价的主体,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。

       对于文艺作品如何评价,看那些真正文学相关专业的书籍远比听我在这啰里啰唆更有意义,准确性也更高,甚至也更能避免争议,如果阅读者能明白这一点,就再好不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总而言之,这种审美方法仅仅是我个人惯用的,把他写出来,也仅仅是当作格式条款,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在我评价标准中视为下品,那又有什么关系呢?有什么能比一个不入流的诗人批评更无力呢?

       真正创作过程是对自身精神力量的诘问,是根系于你体内、生长于你枝头的玩意儿,无论他人的言语是如何刻薄吝啬,那也只是剪掉了你伸过去的树枝,而不是刨了你的根。

       但毕竟也是写给大家看的,所以依旧满足第一定律,允许大家随便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废话这么多,主要是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创作门槛都不高,很多人都在创作中找到自我,如果轻率的进行否定,无疑会对批评者造成影响,甚至扩大范围,所以缓和语气以及免责声明是必不可少的。

       免责声明说完,我就可以解释解释为何要做这件事。

       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少看见有质量的评语,也很少看到有人愿意去、敢去评价诗歌(这里指的是网络诗歌,因为实体我不懂)甚至一切对诗歌的赏读最后都会沦为“心流”,什么叫心流,就是沦落到纯粹的唯心范围,你与作者之间仿佛隔着不同的次元,朦朦胧胧,所有词汇堆积最后成了空洞的宇宙,对着宇宙我无话可说,诗歌越写越长,诗歌越写越小,小到成为了作者的私有物,除了他没人能看懂,因为没看懂,所以其他人都不准说不好,一切都无聊且虚无,打击所有人积极性。

       我之前看很多人寻求诗歌鉴赏时总会忍不住辩解自身的意图,总觉得有些滑稽,如果你真的在乎这件事、真的苛求每一个词语的精准,那何必要来进行诗歌创作呢?又何必要像别人去解释、何必要用如此繁杂意象来掩盖、来比喻呢?如此混杂的词汇、破碎的语调,不是在阻挠别人去阅读么?

       写这首诗目的是什么?是要阐述一个简单的事情还是复杂的事情?有无主题?很多时候作者明明是写一件简单的事情,却偏要把自身所有的心理活动写上去,写上去就罢了你还不留钥匙。

       你看看,你把人带到仓库前,不给别人钥匙,希望别人理解你,这不是搞笑么?

       我深切的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明白,好是有客观标准的,甚至说,只有满足了“好”这个及格线,才有资格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很多人最大的误解就是所有文艺作品都能适用这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也有人认为,只要自己能从中得到力量,那么必然是好的,我们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了,难道还不能去夸奖它么?这就是没搞清楚什么叫一般性评价,什么叫特殊评价,一个作品能在小圈子里形成流行和讨论,对于世界而言只是特殊的一小部分,对于你们内部而言就成为了一般性共识,你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去推荐它,去夸耀它还不明白么?

       而且人的成长本身是一个运动的过程,所有的圈子都有人进进出出,你又何必要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船上呢。

       读到这里,你应该明白我的目的了,但我并不打算明说,不理解的人也无需莫名,因为现在就进入正题。     


正文


       首先,我鉴赏诗歌只看三个方面,简称一枪两蛋,枪——诵读感,两蛋——作者的欲望以及对于事物意象的总结。

       朗诵是评价诗歌的第一步,也是诗歌欣赏最基础的一个环接,但说实话,我很少看见有人对此做出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如何做到语感的明快?最经典的法子就是押韵,直到今天,我们都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对现代诗要求押韵的押韵人,其实他们并不是要求押韵,而是要求有良好的阅读感,只是嘴巴上不会表达,最后就变成了似乎只会说“你怎么不押韵啊”的无脑押韵人。

       而且据我所知,真的对古诗词韵律有研究的其实并不多,大部分人能欣赏到的范围也就是最后一个字,所以说押韵人们并不是要求现代诗要押韵,而是要追求现代诗的良好阅读感和节奏感。

       既然目的是为了追求良好的阅读感和节奏感,除了押韵,其实还有很多办法,举例而言,博尔赫斯的《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》之中惯用句首词眼,以“我给你”作为枪口,一浪接一浪,连绵不绝发射出语言的子弹,同时大量使用长句来保持气势的延绵,即便不考虑内容,单独从朗诵上就已经远超一切。

       这就是用排比和长句做组合。

       皮旦的《大树》则运用了另一种技法,将上一句中的重点词汇放入下一句,形成类似于同语反复结构,加强嵌套效果,能让主体一目了然,而反复的强调使得诗歌核心极为突出。

 

       “这就是它∶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,它是大树

       它是这里最大的树

       有比它高的树,河这边就有一棵

       它在河那边。河那边它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棵

       但仅仅比它高不行,高不等于大

       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,它一直大

       一直作为大树存在……”

 

       总结一下,强化阅读感的三种办法,一是押韵,二是排比+长句,三是嵌套,可以单独用,也可以交换组合,以海子著名的《亚洲铜》和《日记》为例。

 

       “亚洲铜亚洲铜

       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

       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

 

       亚洲铜亚洲铜

       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

       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

       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

 

       亚洲铜亚洲铜

       看见了吗?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

       鞋子

       让我们————我们和河流一起 穿上它吧

 

       亚洲铜亚洲铜

       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

       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”

 

 

       日记

       文/海子

       “姐姐,今夜我在德令哈,夜色笼罩

       姐姐,我今夜只有戈壁

 

       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

       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

       姐姐,今夜我在德令哈

       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

 

       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

       德令哈┄┄今夜

       这是唯一的,最后的,抒情。

       这是唯一的,最后的,草原。

       我把石头还给石头

       让胜利的胜利

       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

       一切都在生长

       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

       姐姐,今夜我不关心人类,我只想你”

 

       你看,最基础的阅读感就这样简单的解决了,我最怕这时候忽然有人蹦出来说自己的全部感情被幻灭了,怎能用工业化的思想去应对这种纯粹情感。

       所以怎么说,精神损害赔偿永远是法律实践中的难点,我甚至都不知道一句话能对人造成多大的精神攻击。

       咳咳,请不用幻灭,说实话,这只是一种方法论的运用,不是所有运用了这种方法的人都能写出好东西,往好处想,你起码知道了为何老是有押韵人在耳边喋喋不休。

       那么诵读感是重要的一个环接么?

       是的。

       当然我也希望大家明白,你接受一个东西,那么就要接受它的全部,以上方法其实都有弊端,如何妥善处理好才是最考验一个人的。

       押韵的弊端在于一种漩涡般的魔咒,我想很多人写东西的时候都有感觉,上一句押韵了,如果下一句不押就会有种剥离感,而从头押到尾那就成了顺口溜或者打油诗,腻。

       因此在诗歌创作中,从押韵到不押韵这个中间的转折是惊险的一跃,有没有解决方法?这就别问我了,这个时候就是发挥你身为一个创作者全部自由精神的时刻。

       排比加长句的问题在于信息密度,大部分人其实写诗都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事情,更多的复杂都放在了心里描述上,就导致信息密度不均衡,长句压根就写不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另外排比所用的词眼是很重要的,如果本来就不打算写长句,可能压根就没词眼,那还写个屁啊,只能硬诹。

       此外,很多人受到不知什么影响,总喜欢无缘无故按enter,我宁愿看散文诗都不想看乱分行的诗。早期翻译外国的现代诗可能会出现这种分行不好的情况,现在你用自己的语言写现代诗还故意写的破碎,干啥呢?何必呢?每一次创作前起码要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真都有那么多话要说,别什么星星、黑夜、陶罐、山水、湖泊叠到一起,最后就为了表达一个难过,别吧,你也要考虑一下诗歌长短,不是什么都适合写长诗的。

       最后的嵌套,这个用法最简单,忌讳也不多,但问题在于长诗很少使用这种手法,或者被包容进了第二项中,短诗用了嵌套则会挤占空间。

       短诗篇幅有限,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引起想象,那么就可以说是偏向失败了,将篇幅反复运用到一个词上,那就会导致作者能在添加的空间被挤占了,这就成了内容向形式让步,非常要不得。

       举个反面例子,用我自己15年写的《纸片短诗》。

 

       “纸片短诗

       文\遁遁

       黑板上活跃着十七个字

       窗外则有十七只候鸟飞过

       我的目光囊括着十七棵树

       直至第十七片叶子飘落

 

       白云保持着昨天惨淡的样子

       我的心中有十七种情绪在纠葛

       只是时间仅仅钟情于秘密

       秘密的意义在于保持长久沉默”

 

       这里就是反复运用了嵌套,词汇是“十七”,当你用了一个十七,那么在接下来就和它粘上了,比如外面真的有十七个候鸟么?你数了?十七片叶子飘落都被你看见了?你心里真的有十七种情绪?分别是哪十七个?为啥是十七不是十八?

       确实!

       这就属于没法回头的情形了,而且十七在这篇中占据了太多位置,导致很多地方都要为了它而改变,最后就成了这种烂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三种关于诵读方面的内容就说完了,一点都不多,也非常简单,那么是必须要按照我说的这样写么?

       当然不是,因为写多了,你自己都会有意无意用到这些方面,再说了,谁写诗的时候会想这么多?这是等你写完了自己看的时候想的,要不怎么说是鉴赏呢?不只是鉴赏别人,也是鉴赏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同样,这并不是诗歌的全部,之前说了,一枪两蛋么,诵读固然重要,但能不凭借诵读而让诗歌出彩的,那更是厉害,可以说诵读是基础,欲望和意象总结则是核心。

       好了,这篇已经写的足够多了,前言篇幅过长,下次就选择直接进入正题,放心,不会太监的。

       欲知两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
评论(1)

热度(7)